科研项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 2014-2015年度简报汇编
发布时间:2015-12-15     浏览量: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

2014-2015年度简报汇编

 

2014年4月-2015年7月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自觉的教育者,为全球化时代“道德人”培养奠定基础。本项目由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资助,为期三年(2014-2017)。

本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朱小蔓教授总负责,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张华军副教授协助。自2014年4月启动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教授、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李琼教授给予项目全力支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各位老师的积极参与到此项目中,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开展。自5月份开始,在朱小蔓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讨和实践活动,以下为历次活动的纪要。

 

 

目录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召开首次讨论会 1

全国第四届“情感教育与教师教育”研讨会在玉泉小学成功举行 2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试点学校初选会议 4

中关村四小项目推荐会 5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理论建构第一次研讨会 6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座谈会在中关村四小顺利举办 7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叙事探究工作坊在中关村四小成功举办 8

香港田家炳基金会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情感教育”项目洽谈圆满结束 10

朱小蔓教授等到访北京中学进行项目洽谈 12

张华军副教授与北京中学校领导洽谈活动详细方案 13

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国内外专家于北京中学开展工作坊 14

教师情感表达手册编写团队第一次工作会议顺利开展 16

田家炳基金会资助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朱小蔓教授项目签约仪式 17

南通田家炳实验中学考察纪要 18

北京中学《情感教育论纲》读书活动圆满举行 21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北京中学第一次观课及教学研讨活动圆满结束 23

教师情感表达操作手册讨论第二次会议 26

南通田家炳中学种子校合作方案讨论会简报 28

北京中学“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工作坊简报 30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组本学期第一次教育叙事工作坊活动圆满结束 33

南通田家炳中学第一次工作坊活动顺利开展 36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组第二次观课及教学研讨活动在北京中学顺利开展 38

北京中学身体表达工作坊活动顺利开展 40

“教学勇气”叙事探究活动在北京中学顺利开展 43

北京中学美术课《店铺门面设计》观课评课活动顺利开展 46

教师情感表达手册编写工作第三次会议顺利举行 48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建构”项目午间讲座 50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北京中学第一阶段工作总结会谈工作顺利进行 52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召开首次讨论会

 

     2014年5月19日,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召开“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讨论会,朱小蔓教授介绍了本项目的思路以及情感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指出在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实行情感教育的时机已经来临。随后,张华军副教授完整地介绍了本项目的背景、意义以及子项目。朱旭东教授也强调本项目要理清逻辑关系、分析和建立理论体系,并且要将基础研究与多学科理论相结合。

 

 

全国第四届“情感教育与教师教育”研讨会在玉泉

小学成功举行

 

2014年5月24日、25日,由朱小蔓教授主持的全国第四届“情感教育与教师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市玉泉小学成功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曹卫东教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贵华研究员、海淀区教委尹丽君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教授、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锦宏教授等出席并致辞,来自北京、香港、上海、天津、重庆等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和高校研究者和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10家媒体的记者180人入会。24日,朱小蔓教授关于《情感教育与教师教育》的主题发言中,谈到了关于情感教育研究的缘起、发展,认为情感是人的价值倾向和态度。北京玉泉小学校长高峰、香港中文大学钟宇平教授等也作了主题发言,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大会还设立了三个分会场供专家学者和一线中小学校长展开对话,主要从情感教育理论与实践、情感发展与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与教师教育三个专题进行交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介绍和碰撞了情感教育的深层次问题。

5月25日上午,来自一线刘惊铎、高伟、李亚娟等6位教师围绕主题进行发言,都肯定了情感教育对人的生活品质、生命质量的重要意义。25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和南通大学发布了“情感教育与教师教育”项目行动计划,通过多途径深化情感教育的行动研究,并转化为中小学的实践活动。该项目的子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九方面: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情感教育模式展示和推介、情感教育理论的基础研究及多学科论证、幼儿园教师情感素质与能力培训项目、小学教师情感素质与能力培训项目、初中教师情感素质与能力培训项目、班主任情感素质与能力培训项目、特教教师情感素质与能力培训项目、父母(家庭)情感素养提升培训项目、情感教育资料汇编。最后,由朱小蔓教授作会议总结,本次全国第四届“情感教育与教师教育”研讨会圆满落幕。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试点学校

初选会议

 

2014年6月4日,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召开会议,朱小蔓教授介绍了“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和中心其他老师讨论了子项目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开展方式和开展时间,主要以北京市内的学校为主,初步确定以中关村四小作为前期试点学校。朱旭东教授号召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老师们在多学科背景下对教师进行观察和研究,并结合自身理论背景开展教师情感的研究。张华军副教授也介绍了现阶段理论研发的推进情况,提出建立一个定期的小组交流讨论会。

 

中关村四小项目推荐会

 

2014年6月17日,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与中关村四小李晓琪校长举行了中关村四小项目推荐会,参会人员主要由有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朱小蔓教授、朱旭东教授、张华军副教授、宋萑副教授教授及中关村四小李晓琪校长。

参会的各位老师都提出了一些关于项目的想法,提出与中关村四小的老师形成合作关系,建立工作团队,结合学科背景,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以师生交往为切入点的情感教育行动研究方案。

朱小蔓教授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是要尽快建立工作团队,并制定出小学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这项工作的行动手册;与此同时还要兼顾学科和班主任,进一步了解师生在课堂上和课堂之外的交往。李晓琪校长从项目模型的建构、合作方式、成果预期方面提出了一些想法,并与教师教育中心的老师达成了共识。最后,双方共同商定了下一步合作的工作时间及工作内容的安排。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理论建构第一次研讨会

 

2014年6月23日,在朱小蔓教授的主持下,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召开了“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理论建构研讨会,共同建构项目的理论基础。

每位老师及博士研究生都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基础理论的相关构思,并分别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历史文化等视角对“教师情感和师生关系构建”进行了理论解读的设想,具体方向包括教师专业的情感维度、情感安全教室的创设、历史文化变迁下的教师形象与情感研究、文化人类学视角下教师的情感表达研究、情感的心理学基础研究、道德健康研究、人文主义视野下的教师情感与师生关系——电影文学中的叙事研究。朱小蔓老师与其他老师一起对提出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此次会议还商讨了“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接下来半年的项目实施计划和进程。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座谈会在中关村四小

顺利举办

 

2014年6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朱小蔓、李琼、张华军、叶菊艳四位老师及四位博士生到中关村四小进行了课堂观察,观察主要从一至五年级的语文、数学两个学科进行。观察结束后,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老师与参与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的四小班主任进行了交流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每位老师主要从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学生自主性、课堂安全氛围、不同性别、不同学科教师情感表达等方面对上午的观察进行了反馈和交流。朱小蔓教授也作了点评,肯定了四小的学校文化,认为学校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人翁意识,并提出下一步可以对教师教学视频进行研究,以此加强与四小老师的交流。朱小蔓老师还对“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建立工作坊,以双方教师(四小教师为主)谈自己的体会和故事的形式展开,并从情感的角度提出了5个相关问题供教师参考。中关村四小李晓琪校长也强调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希望和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并在此前提下找到新的生长点和进步空间。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叙事探究工作坊

在中关村四小成功举办

 

2014年7月4日,基于“教师情感表达和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的叙事探究工作坊在中关村四小举行。本次叙事探究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关村四小双方教师共同参与,并组成五个分会场,中关村四小的老师们讲述了自己在教学生活的各种案例,与该小组的北师大老师一起探讨教师的情感表达和师生交往的特点、作用,并对其进行深入认识和反思。

4日下午,五个叙事小组分别分享了上午的叙事内容,并从叙事中提炼问题,深入分析了教师情感表达的基础和教师情感表达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不同性别、不同情境、不同教学风格下的差异。分享活动中还指出教师要关注自身的情绪、积极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在情感表达上才会有更多的力量和源头活水。朱小蔓教授对此次叙事探究活动的举办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指出教育要回到生活、回到人文,教育评价要逐步走向内部性而不是受外部控制。

 

 

香港田家炳基金会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情感教育”

项目洽谈圆满结束

 

9月20日上午,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朱小蔓教授、朱旭东教授、张华军副教授接待了香港田家炳基金会陈建熊校长、总干事戴大为先生、执行干事肖开廷先生三位代表,双方就“情感教育”项目相关事宜进行了商讨和洽谈。

朱小蔓教授首先向香港田家炳基金会三位代表详细介绍了情感教育项目的背景、目的、理论基础。朱小蔓老师指出,世纪之交开始,提倡学校生活成为道德的生活,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精神文化构建中,为留守儿童、青春期学生等提供良好的道德情操教育。基于此种考虑,所以将本项目的聚焦点放在提高学校教师情感认知能力上,并希望帮助教师提升情感能力,形成良好的教师群体氛围和教师文化。

随后,基金会代表陈建熊先生也表达了对道德教育和感性情性教育的重视,提出可以将项目的年级跨度分为三个阶段:小低到四年级、小五到初二、初中三到高中三,项目实施的时候可以考虑聚焦到某一学段。陈建熊先生还指出情感教育需要考虑在学校怎样落实、怎样起于生活、行于生活,才能达到知行合一,才能保证本项目从认知到情操、行动到产生的结果具有实践性,这样才能最终形成阶段性的、可传递、可延续的成果。陈建熊先生建议可以在北京先选取试点学校,形成具体的、可开放的、可传递的试点,然后慢慢形成一个面,从而影响整个教育生态。

朱旭东教授对此作出回应,提出了本项目得以持续开展的首要准备工作,第一是建立工作框架,确立试点学校。其次是确立试点学校后,确定具体实施活动的主题、活动方式、活动人员等。第三,是建立通讯报导机制,及时向田家炳基金会传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活动及进展。

最后,田家炳基金会和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就项目聚焦、种子学校选取、项目扩展方式等重点方向达成了共识,会议圆满结束。

 

 

朱小蔓教授等到访北京中学进行项目洽谈

 

2014年9月29日,朱小蔓教授、张华军副教授等代表北京师范大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到访了北京中学,双方就田家炳基金支持项目——“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展开深入交流。北京中学夏青峰校长对学校的办学历程、办学规模、课程结构、学生活动、学校文化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校领导还带领来访者进行了课堂观摩。在对北京中学有了深入了解之后,朱小蔓教授表示希望与北京中学合作开展“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这一项目,并将北京中学作为试点学校之一。张华军副教授对项目内容简要介绍,主要包括以项目为核心的观课评课、读书会、工作坊建设等活动。经过商讨后,双方就项目一些具体事宜达成了共识,并期待下一次的愉快合作。

 

 

张华军副教授与北京中学校领导洽谈活动详细方案

 

2014年10月15日,张华军副教授与北京中学陈连林校长助理共同商讨了“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下——观课评课、传统文化视角读书会、艺术叙事工作坊三项活动的开展形式、开展时间、人员参与、活动主题等具体事宜,拟定以北京中学为试点学校的项目实施草案。项目拟在2014年12月正式开展活动,为期一年。

 

 

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国内外专家于北京中学开展

工作坊

 

2014年10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袁丽博士带领全球第二届教师教育峰会参会者加拿大British University of Columbia的Anthony Clarke教授等学者访问了北京中学,并在北京中学开展了工作坊。

                             (图为观课活动中Clarke教授与教师交谈)

工作坊主要围绕实时观课及评课进行,观课结束后,Clarke教授主持了评课环节。Clarke教授先请观课老师和授课老师进行交流,观课老师们就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合作教学、分层教学、学生分工等问题与授课老师进行交流探讨。

Clarke教授指出在上任何课之前都需要澄清一个基本问题,即知识是什么(what is knowledge)?他从三个方面来解释知识:知识是个体建构过程(personally constructed),知识是一种社会联结(socially  mediated)过程,知识是一种内在生成(inherently  situated)的过程。Clarke总结: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应该想我是否考虑到个体建构、考虑到社会协同、内在生成。在课堂上我可以看到这三个部分的呈现,个体的生成一定是和小组、他人的学习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在很多国家,很多学校确实没有这么好的设施,但是好的教师绝对不会拿设施作为借口,任何地方都有非常好的老师,我能做的就是多看一些好的东西,把这些好的点子分享给不同地方的老师,今天观课和评课的教师都应该是学习者和反思者。

                            (图为Clarke教授主持评课环节)

朱小蔓老师对Clarke教授的点评给予了高度评价,Clarke教授的工作坊主持方式很灵活、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参与积极性,而且通过观课经验中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问题,引出了什么是知识这个重要问题。今天Clarke教授知识是通过和社会的联结获得内在性的建构,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要锻炼自己不断反思的能力,要和教育学者不断交流,这也是我们形成共同体的必要性。朱小蔓教授同时也对参加工作坊的教师及未来教育者们寄托了殷切希望。

最后,北京中学夏青峰校长表示在此次工作坊中有很多收获和启发,并对专家的指导表达了真诚的感谢,本次工作坊圆满结束。

 

 

教师情感表达手册编写团队第一次工作会议顺利开展

 

为了正式启动教师情感表达手册的编写工作,11月17日下午,手册编写团队召开了第一次团队工作会议,出席活动的有朱小蔓教授、张华军副教授、两位教师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来自一线的三所幼儿园主要负责人、三所知名小学的优秀教师。

本次会议上,朱小蔓 教授对“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及手册的编写作了简要的介绍,指出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的必要性,并对参与手册编写的教师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确了工作机制。接下来的头脑风暴环节中,各位一线教师积极发言,从问题视角、主题选定、案例选择、变量维度等方面切入来讨论教师情感表达,对手册结构、模块组成提出各自的观点,并强调手册的视角的独特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朱小蔓教授和张华军副教授对本次会议作了总结,指出手册的编写要形成常见问题为主线,用案例变量充实主题,纵横交错、以纵为主,同时兼顾儿童年龄段,形成北师大教育研究者与一线教师一对一合作的方式来进行主题编写。本次会议对保证教师情感表达手册编写的后续推进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田家炳基金会资助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朱小蔓教授

项目签约仪式

 

2014年11月26日,由田家炳基金会资助、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朱小蔓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培养: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建构”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刘川生,田家炳基金会主席田庆先、干事肖开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李琼教授、朱小蔓教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张吾龙秘书长出席了本次签约仪式。

刘书记首先对田庆先主席及肖开廷先生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并对田家炳基金会的慷慨捐助表示衷心地感谢。书记讲到这次总书记来北师大看望师生,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问、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北师大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一定会肩负起这样的责任。田家炳基金会长期关注教育问题,北师大与田家炳基金会有着多年的情谊,希望与田家炳基金会一道培养一批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道德自觉的教师。

随后,田庆先主席致辞。田主席谈到其父田家炳先生对北京师范大学的深厚感情,希望与北师大在推动学校德育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多做一些贡献,使田家炳基金会成为民间推动教育发展的桥梁。 

最后,刘书记与田主席共同签署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基金的捐赠协议。

 

 

南通田家炳实验中学考察纪要

 

2014年11月30日下午,朱小蔓教授和张华军副教授来到南通大学和南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情感教育研究所所长丁锦宏教授带领的情感教育研究所的全体研究人员及研究生举行了座谈。朱小蔓教授向南通大学情感教育研究所的教师和学生说明了来意,由张华军老师首先对项目做了介绍,朱小蔓教授随后进行了重要补充,并结合她对情感所研究力量的了解,对情感所教师表达了对他们参与到项目中的期望和信心。随后,与会的教育学院领导和情感所教师都一致表示全力支持项目的推进并希望积极参与到该项目的实际工作中。在会上,情感所研究员徐志刚博士还进行了基于活动的教师情感实践的汇报和展示。

 

2014年12月1日上午,朱小蔓教授和张华军副教授在南通大学丁锦宏院长和徐志刚博士的陪同下来到江苏省南通田家炳实验中学进行为期一天的考察活动。首先,田家炳中学书记刘晓红对该校的历史以及办学特色做了简要的介绍。该校在学生诚信教育,教师成长方面均有很好地实践探索。随后,朱小蔓教授对此行种子学校的考察选取的来意做了说明。张华军老师对项目的内容以及已经做的工作做了简要介绍,并说明了项目注重培养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自我意愿的特点。在进行了和学校领导层的会谈之后,我们上午听了一节初二英语课,下午听了一节高二语文课,并在下午听课后和主管科研的老师、参与上课的教师以及学校相关领导进行了洽谈。首先由张华军老师向在座的教师对项目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读,与会的教师分别结合他们的教学畅谈了对情感教育的理解,双方就上课内容和情感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并不是产生观点的碰撞。参与的教师都表示非常乐意成为种子学校的种子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培育情感教育种子,提升自我情感素养和教学品质。双方还就基于活动的项目开展进行了初步的方案探讨,在融洽而充满期待的氛围中结束了此次考察活动。

 

(朱小蔓教授认真听取田家炳中学领导层对学校状况的介绍)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南通田中初二英语课堂)

 

(朱小蔓教授、张华军副教授和南通田中领导合影)

 

北京中学《情感教育论纲》读书活动圆满举行

 

2014年12月25日下午,由朱小蔓教授主持的《情感教育论纲》读书活动在北京中学圆满举行。参见此次活动有北师大张华军副教授、北京中学夏青峰校长及全校47位教师。

本次活动中,朱小蔓教授结合自己的著作《情感教育论纲》,作了以“情感教育与教师教育——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的主题讲话。朱教授表示,一所学校的成长过程中,教师队伍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情感与学生学业成绩、课堂氛围、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以及学校文化都有着密切联系。朱小蔓教授简要讲述了自己自1986年以来的情感教育研究之路,并强调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德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接着,朱小蔓教授重点论述了《情感教育论纲》一书中“情感教育的过程”这一章节,从脑科学以及婴儿的联系感出发,阐述了情感系统对人大脑边缘系统的促进作用,指出情感与理智两者间的圆环关系,并希望本项目的教师情感教育行动能对教师情感处理能力起到长效性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图为朱小蔓教授分享《情感教育论纲》一书)

(图为北京中学全体教师参加读书活动)

朱小蔓教授的讲话结束后,北京中学的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教学困惑,积极提出与情感教育相关的问题,朱小蔓教授和张华军副教授针对这些问题与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朱小蔓教授再次期待本项目能为北京中学的带来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本次读书活动圆满结束。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

北京中学第一次观课及教学研讨活动圆满结束

 

2015年1月8日,香港田家炳基金资助项目“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第一次观课和教学研讨活动在北京中学顺利举行 ,参与本次活动的有该项目负责人朱小蔓教授、项目协助者张华军副教授、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胡艳教授、周钧副教授、裴淼副教授、叶菊艳博士、南通大学情感教育研究所徐志刚博士一行三人、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陈永兵校长一行五人以及来自南京、四川的优秀的一线教师和研究者。

1月8日上午,朱小蔓教授在北京中学会见了南通大学情感教育研究所及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陈永兵校长一行,并对本次项目背景、项目主旨作了简要交流介绍。

1月8日下午,朱小蔓教授及其团队以及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观摩了北京中学房树洪老师以“名著在我身边”为主题的语文阅读课。

(图为北京中学房树洪老师与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交流)

(图为观课现场)

观课结束后,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张华军副教授主持了教学研讨会的环节。来自北京中学、北师大、南通、南京、四川的教师们积极发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讲老师房树洪老师进行了精彩的回应,进一步深入解释了其教学设计的思想。本次研讨会以教师情感表达作为切入点,从课程设计、教师肢体表达、教师语言表达、教学风格、课堂氛围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深入的交流。

讨论一开始,房老师首先介绍自己本节课主要基于七年级学生阅读面广、表达欲强、善于思考这三个特点而设计,并力图让学生表达真实的自我。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的一位老师用神定、语轻、言简、致精四个词总结本节课;北师大胡艳教授就课堂上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与房老师进行了交流;北京中学陈老师认为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构建了情感共同体,教师的情感在学生的表达中找到了归宿和替代;南通情感所徐志刚博士认为应该进一步聚焦到语文学科的核心品质,关注本节阅读课和传统课堂的共同点;来自四川的孙老师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只需要关怀、欣赏、宽容、尊重,还需要抓住敏感的时机启发引领学生;北师大张华军副教授与房树洪老师探讨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相应带来的思维的挑战;南京的吴蓉老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对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儿童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师生关系构建过程中教师的情感表达维度、怎样通过情感环境的创设来支持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表达;北师大裴淼副教授从教师课堂位置的调整作为切入点,强调了教师肢体在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还有一些老师从知识与情感、控制与自由、主导和主体方面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

最后朱小蔓教授总结了本次观课评课活动,对各位老师的专业点评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感谢各位老师对教师情感表达、师生精神发展提供的观评点。

(图为全体观课评课人员)

(图为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陈永兵校长观课点评)

(图为朱小蔓教授总结本次观课评课活动)

 

 

教师情感表达操作手册讨论第二次会议

 

2015年1月9日上午8点半到晚上6点,教师情感表达操作手册讨论第二次会议在英东教育楼454和552召开。

幼儿园组的讨论由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钟芳芳主持,参与人员有中科院北斗幼儿园园长闫文娜老师,南京市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李亚娟博士等六位老师与研究者。幼儿园组首先对每个老师带来的案例进行讨论,根据课题内容对原写作框架进行调整和补充,并对行动研究方案的写作进行了商讨。本次讨论最终确定了后续的三个任务。首先是跟踪拍摄一位幼儿园教师,制作幼儿园教师情感表达一日生活微视频。其次是以小班为个案,构建走向“共情”的主题课程。最后,进行教师情感支持系统重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自我情感表达与调适;寻找周围最美的人;园务主题分享:班长的“苦”与“乐”身后的力量:“绿叶精神”颁奖晚会。

小学讨论组由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刘胡权主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巧利老师、中关村三小王璐老师、中关村四小周玲老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贾新超老师等7位老师参加了讨论。小学组首先进行小学阶段的划分和案例的分享。大家讨论决定将小学阶段细分为低年级段和高年级段,并且分享了这两个年级段的近40个案例。 

其次,小学组讨论确定了低年级段和高年级段在教师情感表达方面的突出问题。其中低年级段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1.行为习惯问题,如拿别人的东西、坐不住等;2.学习习惯的问题,如不能按时完成作业;3.规则和要求的适应问题;4.学生间的矛盾处理问题;5.性别的教师处理问题,如小男孩讲不清、小女孩讲得清;6.情感需求和情感依恋的问题;7.家校沟通问题,等。高年级段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1.教师如何面对学生间的异性交往、群体交往;2.学生间的矛盾问题;3.学习习惯、成绩问题;4.个人与集体、班集体荣誉问题;5.行为习惯、语言暴力、对教师的挑战或评价;6.家校沟通问题。

再次,小学组经过讨论确定了任务分工,小学组规定了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要在1月底前明确问题、准备案例,并确定案例写作范式和解读范式;2月上旬和3月份集中写作,3月底交初稿。

初中讨论组参会人员有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南通大学情感教育研究所徐志刚博士等三人,南通田家炳实验中学校长陈永兵带领的该校四位骨干教师,首都师范大学教师以及来自南京、四川的优秀的一线老师。朱小蔓教授指出,这本手册旨在研究教师对儿童以及对自己情绪情感的认知及表现,以期对我国既有师范教育及职后培训在这个领域的缺失予以补充。一线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案例,比如如何处理学生青春期的反应,如何应对学习困难学生等等。有老师提出在手册编写中要考虑如何处理主流与边缘、教育与法律、教学与教育、家庭与学校、普遍与个别、实质和形式等问题。朱小蔓教授认为首先是要回到初中生生活事件中较为常见的、典型的情感特征,关注师生间具有情感性交往特征的课堂和日常生活事件,关注特定的教育情境以及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也需要顾及到学生表现的不同文化特点等等。初中组的讨论深入细致,有很多闪光点可以推动项目做进一步思考。最后,大家对手册的编写框架、体例以及相关工作安排日程进行了确认和分工。

 

 

南通田家炳中学种子校合作方案讨论会简报

 

2015年1月9日下午,南通田家炳中学作为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资助项目“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的种子校,和项目组在北师大英东楼622会议室召开了合作方案讨论会。会前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李琼教授亲切会见了南通田家炳中学陈永兵校长一行。随后参与本次会议讨论的有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张华军副教授,南通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陈永兵校长和他带领的四位骨干老师以及南通大学情感教育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徐志刚博士,会议由张华军老师主持。

会议就如何在种子校田家炳中学开展教师情感表达研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商谈。陈永兵校长首先介绍了南通市田家炳中学作为教师情感表达研究项目种子校的优势。南通田家炳中学目前已有一根鲜明的道德教育的主线,需要探讨如何将张謇先生和田家炳老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整合和传承。远程的工作坊、不定期的指导以及与南通大学情感教育研究所的合作,这些都是田家炳中学作为种子校可以开展活动的具体形式。陈校长希望以编写教师情感表达手册为契机,将南通作为下一次教师情感表达操作手册磨合和碰撞的现场。

 

 

 

朱小蔓老师认为陈校长带队参加工作坊的力度很大,在整体构架上起了很大作用。可以以此为契机,下次把这样的现场会放在南通开,这个现场会既要有观课研讨又有主题活动。随后大家又讨论在南通的远程工作坊的形式和频率,认为形式和时间不要拘泥于北京中学的经验,但要有自己的规划。

随着讨论的深入,创意的火花不断被碰撞出来。比如建议请优秀的教师去南通进行课堂展示,请北京中学的教师到南通的课堂上讲课、进行交流。南通田家炳中学陈永兵校长非常赞赏这个活动,希望有这样的交流。

在会议的最后,朱小蔓教授强调了教师情感表达初中学段研究的意义。随后,朱教授对田家炳中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双方都认为要把项目做出一些“田味”来,研究田家炳老人家的思想,让这些思想变成我们德育里面的精神养料。

 

 

北京中学“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工作坊简报

 

2015年2月1日,田家炳教育基金会支持的“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组在北京中学召开第2次教师叙事工作坊。本次工作坊的各个环节由北京中学独立设计,历时3个小时,分为:案例导入、分组讨论、小组案例分享并提炼问题、小组展示汇报问题、教师给出对策建议、项目组分享点评。

首先,北京中学的陈连林校长助理以一个学生的个案导入,谈及教师的“本领恐慌”及“上课越来越磨人”,提出工作坊的主题:关注教师情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次,全体教师及项目组成员按照生日从前往后排,并从“1”到“8”报名,相同的数字为一组,形成8个教师叙事小组。然后,每个教师叙事小组针对工作坊的主题进行案例分享,要求后一个教师要提炼概括前一个教师案例分享所反映的问题,最后小组总结提炼形成本组的问题框架,并张贴到白板上。

随后,小组派出一个代表进行问题分享。在这一环节中,8个小组经过讨论分享形成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对个性学生教师如何引导,教师如何处理教育中的自由与规范、权利与义务等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是否具有现代价值,教师的情感投入价值何在,教师如何处理学生团队意识淡薄、亲子沟通欠佳、预定目标“跑偏”、学科学习困难、男女交往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与建议,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在规则养成的基础上发展个性;二是要深入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与尊重他们的生活世界,等待他们的成长;三是要打破各种限制,从“育人”着眼,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四是要从学生的优势切入,纠正其不足,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

最后,项目组分享了工作坊的心得体会。北京师范大学的叶菊艳老师认为教师工作存在滞后性、情绪劳动、适宜逻辑等特点,她建议教师要关注“熟悉的陌生人”,关注他们行为现象背后的问题症结,平心静气地进行专业诊断。她认为,要培养个性的学生,教师个体本身也应该是有个性的。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华军老师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科学”,它应该包含更为丰富的对人的理解,特别是教育对人内心丰富性的培育。她建议教师学习面对自己的内心,接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对“良心”的回应。此外,朱小蔓教授的三位博士研究生刘胡权、王平和钟芳芳也对本次工作坊做了精彩深入的点评。

项目组的负责人朱小蔓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她认为教育研究应该深入到中小学实践中去,否则教育研究难以有生命力。教师想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首先教师自身也要学会小组学习。她认为,北京中学的这次工作坊水平很高。通过这样的工作坊,我们能够从中剥离问题、引发思考、发现意义。她指出,目前教育的发展已经从重视财政投入、注重均衡发展和规模效应,向提升教育质量,改善教育品质转向。在这样的转向中,北京中学应该发挥自身优势,重视学校的“内部能力建设”。教师的兴趣也应转向到“孩子”身上,研究“孩子”,重视孩子的学习活动和精神成长。同时,朱教授也指出,师生关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以往对师生关系的关注,基本是在教育学、伦理学框架下。伴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复杂,我们需要突破传统规范教育学的思维框架,从人类学、生命科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回到教育具体的、差异的、多元的、情景的教育职场,去驾驭各个学科,整合形成一套教养人的教育学,体现教育的专业性,以应对这种现代性和复杂性。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组

本学期第一次教育叙事工作坊活动圆满结束

 

2015年3月12日下午,“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组本学期第一次教育叙事工作坊活动在北京中学圆满结束。本次工作坊以电影《浪潮》为主题展开讨论,工作坊由北师大张华军副教授主持,北京中学陈连林等20位老师参与了此次工作坊。

(图为张华军副教授介绍工作坊目标)

张华军副教授首先表示希望大家以轻松的心态在工作坊中构建学习共同体。随后,张老师介绍了简要介绍了叙事工作坊的目的、目标和要求。并对电影《浪潮》做了简单介绍,之所以选择《浪潮》这部电影,是想鼓励老师们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下理解当下时代中的学生的精神状态,理解教师和学生作为“受限的人”的发展可能性,从理解、共情、同理的角度进行师生交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紧接着进入讨论环节,张老师请参与工作坊的老师们谈谈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受以及从电影中引发的思考。北京中学的老师们积极参与到讨论和发言中,有的老师提到了体验式教学的主题应该是正面的、有节制的、浅层次的,有的老师提出个人自由的基础和权利问题,还有老师提出了教师的责任与边界、教师权威的消解、学生的经验积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社会制度构建的非二元论、教育信仰等问题。还有老师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成为真正强大的自我,避免学生成为精神上的流浪者。

(图为北京中学老师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言)

随后,张老师对老师们的讨论作出回应和总结,电影中的人物拥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的意识形态,每一个人都受限于他们的身份和社会背景,教师需要理解学生自身的局限性,理解学生从边缘化到中心的身份认同的需要,但教师要做的不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精神上虚幻的避难所,而是帮助学生强健心灵、培养独立心智,师生交往以及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不断自省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思考教育的目的。最后,张华军老师的对参加此次工作坊的老师们表示特别的感谢,并希望能和老师们有更多后续的、深入的交流。

(图为张华军副教授总结发言)

 

 

南通田家炳中学第一次工作坊活动顺利开展

 

3月19日下午,南通田家炳中学第一次工作坊活动在田家炳中学顺利开展,参加本次工作坊的人员包括南通大学情感教育研究所徐志刚、孟献华、张鹏程、吉兆麟,南通市教育局新闻办刘卫峰,南通田家炳中学陈永兵校长、刘晓红书记、各分管校长及各部门负责人,南通田家炳中学“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团队所有成员以及第七期校级课题主持人以及对该项目有兴趣的其他教师,共计30余人。

南通大学情感教育研究所徐志刚首先作了以《教师情感与师生关系建构的机制分析》为主题的讲座。介绍了相关研究者对情感的定义以及情感的内部构成,并分析了情绪(Emotion)、情感(Felling)、感情(Affection)三者的区别与联系。随后对“教师情感”这一概念进行解读,总结出广义上的教师情感就是教师在教育职场中对教育人事的各种好恶体验,它既包括教师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也包括教师作为职业者的情感。并指出教师情感能力包括情感觉察能力、情感理解能力、情感管理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四个方面。教师情感与师生关系研究要放在四类情境,即日常情境、课堂情境、班级管理情境、家校(亲师)合作情境中进行考虑。徐志刚博士还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教师情感能力与师生关系构建之间的联系。

听完徐志刚博士的发言后,在座的老师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

陈永兵校长表示,情感教育是学校办学的增长点和引擎,一线教学在操作上盲目性比较多,缺少方法,难以站到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去想。校园应该是有温度的情感场。这不仅是一个项目,也是学校各项工作推进的抓手。有老师提出要在师生愉悦的交往中增进师生关系,使学生和老师都获得成长,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也有老师谈到学校教学中的情感有操作方式而不是空泛的,工作坊和课不能截然分开,宏大的学校管理、建筑、各类隐性课程都是情感教育的途径。还有的老师结合自己工作中的一些相关案例来解读教师情感与师生关系,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关于教师情感和师生关系构建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本次工作坊活动是南通田家炳中学“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的重要开端,也为本项目在南通田家炳中学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组

第二次观课及教学研讨活动在北京中学顺利开展

 

 4月2日下午,朱小蔓教授及“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组其他成员到北京中学进行观课及教学研讨活动,参加此次项目活动的项目组成员有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李琼教授、 周钧副教授、张华军副教授、叶菊艳博士,以及北京中学夏青峰校长、任卫东书记等其他16位北京中学老师。

观课环节是由北京中学申海东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以“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为主题的数学课。申老师带领学生从全等三角形出发,深入研究运动变化中图形位置与数量的关系,课程内容环环紧扣、设计缜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沉浸在神奇而充满挑战的几何世界里。教师与学生配合默契,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展教与学,为前来听课的老师们带来了精彩的一课。

                      (图为申海东老师给学生上课)

课堂观摩结束后,紧接着是评课环节。申海东老师首先对本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及学生的基本情况作了简要介绍,本项目组的老师、北京中学的老师们就这节课与申海东老师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听课老师们一致肯定了课堂上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也针对一些细节提出了问题,主要包括教师课堂预期与实际达到的效果是否一致、教师如何帮助学习吃力的学生学好数学、教师怎样从基本的全等三角形出发进而衍生出一系列的图形变化和思维变化、教师对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要怎样引导他们更深入地钻研并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散空间等。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李琼教授指出本节数学课体现了数学的简约、数学的美和数学的本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护了孩子学习数学的渴望和好奇心。北京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提出申老师的课堂把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有机集合起来,并且有很多学生情感的触发点,这对于创新自己的语文教学很有启发性。

 

                      (图为老师们进行评课活动)

最后朱小蔓教授对本次观课评课活动做出总结,高度肯定了北京中学对统一标准化教学目标的现状的抗拒、对教育理想的追求,这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的学者们追求教育理想、追求教育学术的精神是一致契合的。朱小蔓教授还指出智育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的,“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中的情感问题并不是完全是从技巧上入手,是一种教育的基本理念,更是对教育、教学和对孩子的爱。同时也感谢北京中学为本项目提供这样一个研究场所和研究平台,感谢申海东老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的数学课。北京中学任卫东书记也表示这样一个合作项目能够很好的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帮助老师们迈上专业发展的新台阶。

 

北京中学身体表达工作坊活动顺利开展

 

5月19日,“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在北京中学开展了以“身体表达”为主题的工作坊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北师大张华军副教授、裴淼副教授、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所部分研究生、北京中学十余位青年教师以及来自重庆的四位优秀教师。

本次工作坊活动由裴淼副教授主持、其研究生工作团队共同配合完成。活动一开始,裴淼副教授的研究生带领参加工作坊的全体教师在富有动感的音乐中完成了热身运动,随后又在舒缓的音乐中进行了瑜伽放松运动。热身操和瑜伽活动既让老师们的身心得到了舒展,也使工作坊活动的现场气氛活跃起来。

(图为参与人员一起做热身运动)

然后,大家又在裴淼副教授的带领下分组完成“等腰三角形”活动,参与者分两组,每组围成一个圆,该圆圈中的每一个成员默认确定另外两位成员作为定点,并在走动过程中始终与这两位成员保持等腰三角形关系。大家在“等腰三角形”活动过程中,分享了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图为“等腰三角形”活动)

最后一个活动是“镜子游戏”,游戏要求两人一组,一人做镜子,一人做照镜子的人,做镜子的人必须跟着学另一个人的动作和表情。

(图为“照镜子”游戏)

活动过程中,大家都很积极地投入到各个环节,并且分享了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老师们就教育目标与学生、师生关系、爱的表达、生活的不确定性、理想与目标的的追寻、初心的寻求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通过本次身体表达工作坊活动,大家开始去尝试从肢体动作为切入点去理解学生、理解自己、理解教育与生活。最后,大家愉快地结束了本次身体表达工作坊活动。

 

“教学勇气”叙事探究活动在北京中学顺利开展

 

6月2日,“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组在北京中学开展了以“教学勇气”为主题的叙事探究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吴国珍副教授、张华军副教授、 两位导师的硕士研究生、美国教育研究工作者杨敏博士以及北京中学陈连林等十余位校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

(图为参加叙事探究工作坊的全体教师)

(图为叙事探究工作坊现场互动回应)

本次工作坊活动由北京中学徐梦莹老师主持,徐老师首先代表北京中学对《教学勇气》一书的译者吴国珍副教授表示欢迎。吴国珍副教授在中国很多中小学多次开展基于《教学勇气》的叙事探究活动,在活动中鼓励教师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困惑,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我并增强教学的勇气。

吴国珍副教授首先邀请北京中学的老师们讲述自己在阅读《教学勇气》这本书时的体验,并分享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困惑和思考。北京中学的梁攀老师结合“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提出问题——新教师如何在没有外界推动下,自发、主动、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陈连林老师提出教师不能只关注技术层面的学科教学,而是要走向儿童生活和自我生活,立足于学科重新发现自我、获得教学的勇气;北京中学政治学科特级教师范小江老师认为《教学勇气》这本书更好地澄清了教育的价值,帮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掘自身内在成长的东西,教师要保持一种思考的状态和大胆尝试的勇气;徐梦莹老师坦言自己作为一个刚入职一年的新老师缺乏教学勇气,处于一种恐惧、焦虑的状态,教师的课堂上随时都面临着各种未知挑战,通过阅读本书,认识到教师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性对克服教学勇气的重要性;还有老师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在教学兴趣和教学使命感之间的迷惑以及教师教学实践的好坏对教师成就感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吴国珍副教授和张华军副教授对老师们的分享和提问都一一做了回应,并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建立在自我、自身认同与完整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在不断阅读、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提升自己。教学中那些“伟大的事物”就像一束光在一直吸引着教师和学生,也帮助教师生发出更多的智慧。教师在面对恐惧时,可以邀请学生一起来完成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只要教师的恐惧是健康的、充满活力的,那就是在酝酿一种伟大的事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对真实的自己,回应自己内心深处的抗拒或者需要,才能逐渐和自己的学科融合,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本次活动为北京中学的新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享教学困惑、重获教学勇气的平台,同时也在讨论和分享中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勇气》一书。

 

北京中学美术课《店铺门面设计》观课评课活动顺利开展

 

6月11日下午,“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艺术学科观课评课活动在北京中学顺利开展。参加本次活动的有项目执行人北师大张华军副教授、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叶菊艳博士、温州实验中学书记黄玉芬老师、重庆江北区音乐老师马琴琴、部分北师大教育学部研究生及北京中学的部分教师。

观课环节,吕媛老师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了一节以“店铺门面设计”为主题的艺术课,将美术课程中的建筑主题与学校开展的江南行阅历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分组设计建筑模型。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兴致高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投入到各组的店铺门面及场景设计中,在亲身实践中体验艺术的魅力。

评课议课环节,吕媛老师首先向前来听课的老师们讲述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灵感、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自己上完本节课后的感受。

紧接着张华军副教授邀请北京中学的老师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北京中学数学王老师认为吕媛老师对本节课教材的宏观把握很到位,课程设计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经验贯穿一体,这一点是非常好的;同时,吕媛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平台,让学生主动愉悦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对构建和谐的情感师生关系也是非常有效的。王老师还从学生点评、教师时间分配以及教学的个性化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北京中学手工老师刘老师也从课堂时间分配上提出了一些想法并建议突破时间限制打破课堂预设,刘老师还指出本节课特别符合北京中学的风格,与学校提倡的项目学习的思路是一致的,在兼顾学生自身经验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北京中学音乐老师王老师认为吕媛老师上课沉稳、准备充分,让美术课变得鲜活、有色彩、有画面感,这也启发自己思考在音乐课上如何将音乐变得“好玩”并且留给学生足够的表现时间。杨老师在抓拍课堂细节时发现每个组的进度和组内学生的参与方式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小组项目和任务中。

 

北京中学陈连林老师从故事与叙事的角度指出吕媛老师将粗放的生活体验浓缩和聚焦到课堂上来完成一个文化产品,然后将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这种体验和表达中有让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构建。

北师大的博士研究生郝东方从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的角度对本节课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课堂上需要把握自由和规则之间的平衡,郝东方同学就课堂讲解、课堂提问、实践创作以及课堂软件应用等具体问题和吕媛老师进行了交流。

北师大叶菊艳博士强调项目学习中要明确教学目标,要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去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方式、学生评价,将学生学习变得可视化,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学习。张华军副教授认为本节课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验投入、合作,实践了一种教学即生活的想法,本节课借用故事但是又超越了故事。教师还应考虑,男女生在设计感、审美观、空间感之间的差异,并注意小组成员搭配。张华军老师还指出我们不用过分强调新老师这个标签,教师发展不一定是线性的,也可能是跳跃式发展的,教师自身对学科的热爱和努力就是最好的起点。

本次美术学科观课评课为该项目本学期在北京中学的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本学期在北京中学开展的观课评课活动与艺术叙事工作坊活动也为“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走向下一个新的阶段奠定了基础。

 

教师情感表达手册编写工作第三次会议顺利举行

 

6月16日上午,“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架”项目教师情感表达手册编写工作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会议室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项目负责人朱小蔓教授、项目助理张华军副教授,以及钟芳芳博士、刘胡权博士、徐志刚博士分别负责的幼儿园组、小学组、初中组团队。

幼儿园编写组将项目框架结构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价值意义部分、情感识别与师幼关系、情感表达与师幼关系、情感调适与师幼关系、幼儿园教师专业情感成长路及教师情感的丰富与提升。幼儿园编写组就项目的框架结构及第二章情感识别与师幼关系样章编写进行了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得到广泛建议:1、建议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编入教程之中。2、关注农村地区的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情感表达及识别。3、将艺术类课程的情感表达突显出来。4、教师职业情感历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可以尝试编写。

小学编写组主要从情感识别与师生关系、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情感调适与师生关系、不同场景中的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建构、提升教师情感能力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这五个章节进行建构手册编写框架,并就情感识别与师生关系这一章进行具体阐释。情感识别与师生关系主要从自我情感识别和学生情感识别两节进行论述。刘胡权在汇报结束后,参会人员情感环境的创设、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案例情境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手册编写的价值立场、手册编写中案例的张力进行探讨,并强调要从情感的角度去透视和突出当前小学生存在的依恋感缺失、荣誉感缺失、安全感缺失的问题。

    初中组依据写作框架进行了阐述。第一章是初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及教师情感介入的重要性。第二章是教师情感识别与师生关系。包含自我情感识别与师生关系和对学生情感的识别。在本章中,详细介绍了教师的欣赏、满意、担忧、愤怒等情感是一种怎么的心理体验状态。继而介绍了如何通过活动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章是教师情感调节与师生关系。首先是重新认识负性情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接着以模拟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接受教师负性情感的体验练习。在这一章,重点介绍了学生负性情感的介入路径和具体的策略。第四章是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从几种主要的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如何表达的研究进行了介绍。

    在初中组介绍了之后,与会人员提出了修改意见。朱小蔓教授指出,初中学生目前发展的问题到底有哪些,需要先把握。先要找到学生常见的问题,然后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教师情感怎么介入。张华军副教授建议:可以借鉴幼儿园组的框架和写作方式,从目标、内容、方法、策略、拓展等多维度展开。此外,吴蓉、荣进、张弛等还从初中项目的特殊性,以及如何进行行动研究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本次教师情感表达操作手册编写会议是在每一组经过了大量的框架讨论、案例筛选、协作构思和文本撰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的,这种针对具体文本让参会人员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组的理论框架与内容呈现,从而使讨论更高效、更全面也更有针对性,这为教师情感表达操作手册理论框架与具体内容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建构”项目午间讲座

 

6月16日,朱小蔓教师的访问学者——温州实验中学党委书记黄玉芬老师以“读绘本,谈情绪识别与表达”为主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活泼而耐人寻味的午间绘本讲座。参与此次讲座的有本项目的手册编写成员及教育学部部分研究生。

 

黄玉芬老师在“生命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实践方面表现突出,在绘本阅读与教学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她本次选取的绘本《好消息,坏消息》故事精彩,结局惊艳,故事中作为好朋友的兔子与老鼠,置身善变且完全相同的情境中,却因性格、心态的迥异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绪反应。

黄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根据图片想象故事情节,思考兔子与老鼠的相处之道,共同探讨情绪情感的识别与表达。讨论环节,黄老师用扑克牌的四种花色分别代表事实、发现、感受、将来四个主题,请在场的老师和研究生们就自己抽到的主题进行发言。大家从绘本风格、绘本角色特点、兔子与老鼠一系列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变化细节等事实出发,讲述自己所感受到的兔子与老鼠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波动,并联系自身经历和思考,阐发了从绘本中获得的启发:友谊能带给我们力量、友谊能帮助朋友从困境中走出来;人与人相处应该相互理解和体谅;人与人之间没有好与坏的差别,教师对待学生也需要接受学生的差异和不同特点,理解、接纳和包容学生,不轻易对学生下定论,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平等的成长氛围。

本次午间绘本讲座让前来参与的老师和研究生对绘本的趣味性和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致认为绘本中可以挖掘出很多有意义的素材并应用到教育教学上。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

北京中学第一阶段工作总结会谈工作顺利进行

 

6月24日,张华军副教授及其研究生助理到访北京中学,并就“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所开展的观课评课、艺术叙事工作坊活动与参与本项目的北京中学教师进行交流,请老师们结合自己所参与的活动谈谈自己的感想、收获以及对本项目的建议。北京中学赵帅、申海东、吕媛、王娟、范小江、徐梦莹以及校长助理陈连林老师参与了本次会谈。

老师们在谈话的过程中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对本项目的需求、建议。数学学科申海东老师表示自己在参加本项目的观课评课活动以后,意识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自己也会尝试在教学工作中渗透情感性的元素。申老师也表示希望在本项目中学习到更多关于教师情感以及师生关系构建的思想性、理论性的东西。英语学科赵帅老师表示希望学习到更多具体的促进师生关系的情感表达技巧、学习有关良好教师情感表达的优秀示范课,同时也希望前期备课阶段以“老带新”的方式来促进新教师与经验丰富老师之间的互补和更新。

美术学科吕媛老师谈到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程度与评价方式的困惑,同时也希望能有一些与项目主题相关的示范课、教学实例、或者课程录像的学习,吕媛老师还谈到本项目的观课评课活动很开放,是在观察中发现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而不是带着预设的标准去限制教师的发挥。

地理学科王娟老师希望能有资深教师深入到备课环节,同时让教学设计有意识地更贴近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这个主题,正式上课之后再一起讨论哪些地方与项目主题比较贴近、哪些还需要改善,这种观课评课方式更立体、更具有针对性。

思想品德学科范小江老师提出项目要考虑不同活动中不同教龄教师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对教师支持的持续性、规范性和针对性,然后才能逐渐在此基础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观课评课指南要找出核心的规范和理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各项观察点更细化、更具体,提炼出更多易操作的条目,使让备课、观课、评课更有针对性,从而发挥本项目的突破性作用。

校长助理陈连林老师作为“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在北京中学的主要负责人,首先肯定了本项目和北京中学办学理念的契合,以及对年轻老师的专业发展的推动力。但是也指出目前上课和评课环节的落脚点还没有聚焦到情感教育上,今后要从备课环节就开始注重教案与项目主题的契合,在上课、观课和评课的环节进行观察和点评,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学术性和指导性。经过一个学期的起步阶段,陈校助也希望借此项目激发出年轻教师的教育热情,北京中学的未来寄托在目前的一批年轻老师身上,希望老师们肩负起北京中学的发展重担和使命感。

(图为北京中学校长助理陈连林(左)与徐梦莹老师(右))

张华军副教授对老师们的需求和建议作了总结,提出观课评课活动中发挥资深教师与年轻教师的不同特点,设观课活动主评人,并且主评人要参与到前期备课环节,这样才能使点评更有针对性。同时,下一阶段参与项目活动的人员应该更固定,观课评课和工作坊活动联系应该更紧密,项目成员形成一个小型的、认同本项目的、开放而坦诚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内鼓励老师们反思和写作,形成本项目专门的报纸或杂志,并及时给予写作者反馈。张华军副教授也希望借本项目探索出一条新的符合北京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项目双方相互协作,共同促进。

7月2日,张华军副教授及其研究助理再次到访北京中学,继续就“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所开展的观课评课、艺术叙事工作坊活动与北京中学的校领导及教师进行交流。北京中学夏校长、政治组顾老师、生物组高老师、语文组徐梦莹老师、英语组史老师和吴老师以及数学组王老师分别参与了此次会谈。

政治学科顾老师认为工作坊的形式对于教师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其中侧重于理论性的座谈,如教学勇气叙事,对于新教师而言略显陌生。对于自身专业发展,顾老师认为自己还存在“从应试教育中的学生”到“素质教育的老师”的角色转变跨度问题。顾老师还谈到,与资深教师的交流对于自己的工作有较大的支持。与之相对应的是,理论的演讲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通过深入思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对于工作的指导作用还略显不足。

生物学科高老师表示很欣赏情感教育这一切入点,她坦言在备课时教师往往忽略了情感,而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也应关注师生互动的情况。在谈到对项目的建议时,高老师表示,希望通过经验分享等方式,获得操作性的指导和帮助,并希望工作坊能够在选题上贴近课堂教学。由于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高老师认为自己有时对于应对学生课堂表现会感到无助,此时同事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于平复自身情绪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高老师还表示,愿意参加项目一类的活动,但受时间精力所限,没有时间梳理消化,因而取得的效果甚微。

语文学科徐梦莹老师坦言自己对于教师情感与学生关系感到困惑。她谈到,在观课过程中,并没有从情感角度观察,也不清楚观察情感的维度。同时,徐老师也谈到了自己的困惑,即教师的性格是否会影响与学生的情感表达?教师是否应该改变自己以促进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徐老师还提到,在专业发展方面,由于非师范出身,她感到自己在教学中还不够专业,也无法深入浅出地表达理论化的知识。同时,徐老师也谈到,虽然她是新教师,受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较小,但由于求学过程中的应试教育,自己在教学工作中也会潜移默化地“为教而教”。在谈到自身优势的时候,徐老师认为自己可以比较敏锐地抓住学生兴趣点,可以很好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很快地融入学生。她认为,在观课评课的情况下,师生互动仍显拘谨,而常规课中学生更有安全感,师生互动也更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

英语学科的吴老师提出对于不同年龄的教师与学生构建的情感也不同。她提到,对年轻教师而言,“朋友式的情感交流”是否会不利于教师树立权威感?此外,吴老师还提出,如何在常态课以及如何在课堂之外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对此,英语学科史老师以申海东老师的公开课为例,谈到师生情感建构需要长期的互动,而非一节课的培养。史老师希望项目组可以通过提供优秀课例让教师们针对情感建构展开共同探讨。对于项目的建议,史老师谈到,一方面观课评课应该更针对于情感建构,并有一个可以参考的评价维度,同时也要从具体的角度谈情感反思;另一方面她感到工作坊的探讨过于发散,项目组可以在讨论结束时给出一个指导性的反馈或建议。

数学学科的王老师与项目组分享了自己通过iPad移动终端与学生的互动而取得的情感教育心得。他举出了自己与三个孩子在课下学习交流的例子,通过语言和微信表情的互动交流,融入了情感教育。他认为情感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而这种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应该探索更多的方式。

最后,北京中学夏校长就整个项目的推进与张华军副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夏校长谈到,北京中学关注教师发展,希望通过项目进一步支撑学校教师发展。夏校长表示,将通过调整策略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发展与项目的合作:一是整合学校教研活动和项目组任务。暑假中,学校通过设计下学期教研工作,制定全校的教研活动,将工作坊纳入其中,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同时与项目组的资源、平台整合。二是教师在台前,项目专家在台后。项目专家是设计者、指导者、观察者,而不是组织者。让教师感觉到不是自己支持项目,而项目专家是在支持自己的工作。三是支持项目组成员参与北京中学教师发展沙龙。下学期,课堂文化和教师协作将是侧重点,项目组可以在参与的同时帮助学校修改教师成长方案。夏校长也对项目组的工作也提出了几点期待:一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进一步明确项目目标和方向,特别是使学校了解在特定时间节点应该达到的目标。二是加强对教师参与项目积极性的鼓励支持,给予参加项目教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如证书、文章发表机会、经费支持等。

张华军副教授对校方的支持与理解表示感谢,她表示,北京中学人文情怀深厚,学术思想自由,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项目以教师情感为切入点,旨在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下一步,将以项目为平台,以教师发展的视角,在备课、上课、观课、评课和工作坊等方面,发挥资深教师对新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促进新教师成长,树立新教师专业自信,同时为资深教师提供更高的发展空间,创造教师之间研讨交流的文化,进一步促进教师协作。张华军副教授还表示,项目愿意为北京中学的教师提供经费支持,并愿意为教师表达学术思想提供交流平台,如简报、大学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