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报
工作简报
首页» 工作简报
“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 北京中学2015年秋季学期第一次观影沙龙活动举办
发布时间:2015-12-15     浏览量:
 

 

 2015年10月13日晚上,“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2015年秋季学期第一次观影沙龙活动在种子学校北京中学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教 师教育研究中心的张华军副教授、朱小蔓教授访问学者重庆市龙山中学苏建明老师、朱旭东教授访问学者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窦红梅老师、项目助理王红以及北师 大部分研究生和北京中学陈连林校长助理、北京中学青年教师团队一起分享、交流陈凯歌导演的教育题材影片《孩子王》的心得体会。此次观影沙龙同时也是北京中 学青年教师协会活动的一部分。

 

 (图为观影沙龙活动现场) 


  活动之初,张华军副教授首先介绍了选择陈凯歌导演的影片《孩子王》的缘由,她表示之所以选择这个影片,更深刻的原因在于以期通过观影之后的交流,青年 教师可以更加深入的认识到教师是谁,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教师这个职业等根本性问题,进行自我身份的自我审视,这有助于教师从情感上悦纳自己的教师身份,这对 于新教师尤其意义重大。之后,张华军副教授对北京中学青年教师提交的电影观后感进行了初步的点评和交流,归纳和摘录了其中部分教师的精彩观点。并建议通过 凝练的三个主题,第一,影片中的时代与现实,两个时代的相关性;第二,作为教师如何定义自己;第三,作为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但讨论并不局限在这三个层 面。

 

(图为张华军副教授主持活动)

 
  接下来,北京中学的青年教师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先后分享了各自观影后的感想。体育教师梁攀攀觉得《孩子王》的电影对于他的体育教学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他觉得体育教育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对学生的关爱,进而提升教学的效果。

 

(图为北京中学体育教师梁攀攀发表个人感想)

 
    张华军老师对于梁老师的想法表示赞同,也提出从教学方法这个层面来讲,电影中的“老杆”通过很短时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名成功的教师。之后来 自北京中学语文教师徐梦莹老师、美术教师吕源老师也表达了观影之后的个人想法。徐老师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阐述了教师课堂评价对于 学生的影响,并结合电影中“老杆”对于作文教授的情节,表达了对作文写作教学的想法,反思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为写作而写作的现状。张华军老师也回应,在我们 当代的学生中依然存在电影中“抄”的现象,这是一种思维的惰性,更是一种文化的惰性。来自美术学科的吕源老师也对电影中教师“老杆”无招胜有招的教学方式 给予了肯定,她认为教师要想成为一个引领学生影响学生的人,要做到敢于打破体制束缚,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张华军老师坦言,教师对于学生的接纳与信任有 助于师生创造力的共同进步。之后北京中学顾华楠老师从教育理念以及师生关系的角度和各位老师交流了想法,她觉得电影中的师生关系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 是一种刺激,教师要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学生是需要思考的,以及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有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图为北京中学语文教师徐梦莹老师发表个人感想)

 

(图为北京中学美术教师吕源老师发表个人感想)

 
  在表达感想之余,北京中学的部分青年教师也表达了自己在观影过程中存在的疑惑,纷纷与张华军老师及在座的成员进行交流和探讨。集中的一个疑问在于影片 中多次出现“放牛娃”的身影,这一场景的深刻含义在哪里。张华军老师表示这个问题可能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思考寻找答案,之后张老师根据这个问题从 文化的视角结合电影与小说原著中的另外一个人物“王七桶”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认为“放牛娃”和“王七桶”更多来自于一种文化的沉默,而与王福有了文化之后 的呐喊正好形成对比。 

 

(图为张华军副教授正在与青年教师探讨交流)

 
  最后张华军老师表示,这是一部丰富厚重的影片,观看这部影片的重点不在于是否能够对影片的细节进行深度发掘和解读,而更应该关注影片与自身生命层面的联接,这样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积极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