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
刘丽莎
发布时间:2020-07-01     浏览量: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讲师,教育学博士,具有心理学、脑科学、教育测量、教师教育等多学科背景,掌握多种循证研究方法。长期致力于探索教师教育与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领域的交叉领域。主要从事研究方向如下:(1)构建教师教育神经科学交叉学科领域,开拓教师教育学科的前沿方向,基于脑-心理-环境因素模型开展教师教育基础研究,增强教师教育学科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并基于相关成果应用教师教育实践与政策制定。(2)教师脑科学素养培养及效果检验。着重探讨教育教学的神经科学原理及应用,关注和结合脑科学与教育前沿研究,整合职前教师课程教学和职后教师培训内容,拓展跨学科视野和前沿理论,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认识和实践,并检验学习和应用成效。(3)数智时代教师角色与专业发展,前瞻数智时代教育变革,探讨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与内容模型及其培养,提供未来适应性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建议。(4)针对以上方向,关注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本人感兴趣并致力于探索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并开展实践转化,诚挚邀请并欢迎有共同兴趣志向的同仁携手探索共进!

Email: lisa@bnu.edu.cn


教学工作

1. 博士课程

《International Teac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Practice》(Understanding Teacher Education as Academic Discourse专题)(国际博士项目)

2. 硕士课程

《教师教育学》

《脑科学与教育实践》

《语文微格教学》

《教学技能训练》

3. 本科课程

《学术论文写作与规范导论》(2021)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评价》(2023)


学术成果

1. 英文学术论文发表(均为SSCI)

(1) Liu, L., Wang, Q., & Li, Y. (2023). Developing children’s humanity: the unique and interactive role of parents’ and peers’ humanit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3(8), 967-988.

(2) Cui, D., Liu, L., Wei, B., & Li, Y. (2023). Associations between Empathy and social anxiety in Childhoo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other-child conflict and peer rejection. Current Psychology, 42(29), 25431-25444.

(3) Cui, D., Liu, L., & Li, Y. (2023).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ren’s empathy and depress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ocial preference. 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 54(3), 857-869.

(4) Liu, L., Wu, Y., & Li, Y. (2022). Linking family relationships with peer relationships based on spillover theory: A positiv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9(7), 2094-2116.

(5) Li, X., Ding, Y., Bai, X., & Liu, L(通讯作者). (2022).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mediation and adolescent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role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adolescents' grad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1061631.

(6) Liu, L., Li, C., Xu, L., Xiao, X., & Li, Y. (2021). Developing children’s justice: Evidence from intergenerational similarity and peer homophily.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14, 2065-2081.

(7) Xiao, X., Liu, L., Wu, Y., Liu, L. S., Xu, L., & Li, Y. (2021). Group bias in children’s rectification of inequality using resources of different values. Social Development, 30(3), 641-662.

(8) Yuan, W., Guo, H., Fung, C. V., Chen, F., Liu, L., & Xu, L. (2021).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nese adolesc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the ar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family arts resources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family arts atmospher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751135.

(9) Liu, L. S., Xu, L., Xiao, X., Liu, L., & Li, Y. (2020). Positive influence of peers' interpersonal character on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character: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hildren's and peers' social statu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79, 157-172.

(10) Liu, L., He, X., Li, C., Xu, L., & Li, Y. (2020). Link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o Peer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Parent-peer Relationship Spillover Theory: Evidence from China.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16,105200.

(11) Liu, L.., Xu, L., He, X., & Li, Y. (2019). The association of caregivers’ and children’s characteristics with children’s social preference and being a class leader in China. Social Development, 28(3): ‏689-707.

(12) Xiao, X., Liu, L., Xu, L., Liu, L. S., Chen, C., & Li, Y. (2019). Group bias in children’s merit-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88, 104660.

(13) Liu, L., Xu, L., Luo, F., & Li, Y. (2018).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interpersonal strengths: the role of parent gender, family processes, and child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67, 66-76.

(14) Xu, L., Liu, L. S., Li, Y, Liu, L., & Huntsinger, C. S. (2018).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Chinese Children’s Social Adaptations: Gender difference in parent-child dyad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5(4), 462-479.

(15) Pan, Y., Yang, Q., Li, Y., Liu, L, & Liu, S. (2018). Effects of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home math activities in urban China: The role of parental belief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93, 60-68.

2. 中文学术论文发表

(1) 刘丽莎,洛桑扎西,丁颖.连接教师教育与神经科学:价值、内容、路径及行动——基于2000-2022年67篇核心英文文献的范围综述[J].教师教育研究,2024,36(01):105-114.

(2) 宋萑,裴淼,刘丽莎.互联网+教师教育学科建设[J].当代教师教育,2023,16(04):25-29.

(3) 郝伟恒,刘丽莎(通讯作者),王晓.在教师教育中引入教育神经科学知识——美国的案例及启示[J].比较教育学报,2023,(04):135-147.

(4) 胡扬邦,刘丽莎(通讯作者),孙玮涛.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问责:内涵、价值与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23,35(03):32-37+43.

(5) 朱旭东,付钰,靳伟等.循证理念下教师教育研究对教师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40-44+87.

(6) 刘丽莎,郝伟恒,黄嘉辉等.教师教育研究引入神经科学:缘起、动向及展望[J].教师教育研究,2022,34(06):1-9.

(7) 丁颖,李筱菁,刘丽莎(通讯作者).在线教学教师关怀行为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 2022, 17(19): 7-11.

(8) 朱旭东,刘丽莎(通讯作者),付钰.粤港澳大湾区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与路径建议[J].高教探索,2022,(02):89-96.

(9) 朱旭东,刘丽莎,李秀云.儿童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学业发展之辨——兼论儿童全面发展和学生学业发展的双重评价[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02):25-40.

(10) 朱旭东,刘丽莎.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高质量教育体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01):33-39.

(11) 朱旭东,刘丽莎.论我国“互联网+教师教育”及其效率提升的可行性和路径[J].现代教育论丛,2021,(01):38-44.

(12) 朱旭东,刘丽莎,许芳杰等.论我国“十四五”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基于复杂多样的国内外环境分析[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4(02):31-44.

(13) 肖雪,刘璐,刘丽莎等.内群体偏爱与儿童基于贡献的分配公平性:心理理论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04):498-507.

(14) 刘丽莎,吴玉婷,李超群等.友伴人际品格对儿童人际品格的影响:友伴数量的调节作用及儿童群体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05):628-637.

(15) 朱旭东; 周慧梅; 刘丽莎等. 人民教师 百年征程铸师魂.中国教育报.2021-06-30.

(16) 宋萑,刘伟,刘丽莎(通讯作者).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在线教学现状与培训需求分析研究——基于全国百所中小学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03):1-9.

(17) 闫予沨,付钰,刘丽莎(通讯作者),廖伟.我国循证教师教育决策:内涵、价值与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 2020,(06), 21-26.

(18) 宋萑, 刘丽莎, 刘伟. 在线教育教学,教师准备好了吗[J].中国教师, 2020(05):19-22.

(19) 刘璐,肖雪,刘丽莎,徐良苑,张旭然,李燕芳.儿童在不同卷入情境下基于资源价值的分配行为特点:内群体偏爱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9,51(05):584-597.

(20) 肖雪,刘丽莎,徐良苑,李燕芳.父母冲突、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独生与非独生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04):468-476.

(21) 李燕芳,刘丽君,刘丽莎.父、母学历与教养行为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5(04):76-83.

(22) 李燕芳,刘丽莎,刘丽君,徐良苑.母亲风险因素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教养行为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05):66-75.

(23) 刘丽莎,李燕芳,吕莹,李艳玮.父亲参与教养状况对学前儿童社会技能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01):38-4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3年第06期全文转载)

(24) 刘丽莎,李燕芳.母亲抑郁和惩罚对儿童早期问题行为的影响及父亲的保护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05):533-540.

(25) 李艳玮,李燕芳,刘丽莎,吕莹.家庭学习环境对儿童早期学业和社会技能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03):268-276.

(26) 李艳玮,李燕芳,刘丽莎.家庭收入对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影响作用及机制:家庭学习环境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2(02):63-68+75.

3. 会议论文

[1] Liu, L., Xu, L., He, X., & Li, Y. (2018, Jul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 of family 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to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social hierarchies for Chinese students. 25th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 (ISSBD), Gold Coast, Queensland, Australia.

[2] He, X., Liu, L., Xu, L., & Li, Y. (2018, Ju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and social trai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25th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 (ISSBD), Gold Coast, Queensland, Australia.

[3] Li, Y., Liu, L., Xu, L. & Xiao, X. (2017, April). What Decide Formal and Informal Social Status in Class? Identifying Key Predictors of Students’ Individual Traits in China. 2017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SRCD) Biennial Meeting, Austin, Texas, US.

[4] Xiao, X., Li, Y., Liu, L., & Xu, L. (2017, August). Marital conflict,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adolescents’ depression in Chinese only and non-only child family: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AASP) conference, New Zealand.

[5] Xu, L., Li, Y, Liu, L., & Liu, Lu. (2017, Apri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f Family Resources for Chinese Only and Non-only Child Considering Child's Gender Differences. 2017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SRCD) Biennial Meeting, Austin, Texas, US.

4. 著作

(1) 李燕芳,刘丽莎,韩学敏等.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ISBN:9787302616894).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

(2) 李燕芳等译. [英] 玛利亚.鲁宾逊. 0-8岁儿童的脑.认知发展与教育(教育神经科学译丛)[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译:第六章 学习与发展; 第七章 游戏与想象; 第八章 成人的职责:领会“有意交流的心”)

(3) 李燕芳等. 重塑早期成长环境 力0-6岁儿童心理发展[M].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2-07-01.(撰:第二部分 家庭与幼儿园:0~6岁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 —— 第3讲 家庭与儿童:孩子成长的首要环境)

5. 教材

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教师素养类通识必修课《教育学》教材,撰写第八章《教师专业发展原理》第三节《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方向》

6. 政策咨询报告

(1) 2023.05,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专家咨询建议,递交教育部综合改革司。(报告主要撰写人之一)

(2) 2023.06,基于金沙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成果的教育政策建议,递交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政府机构。(报告主要撰写人之一)

(3) 2022.04,“十四五”教育环境与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建议,递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报告主要撰写人之一)

(4) 2021.12月,关于开展儿童全面发展与学生学业发展双重评价的建议,教育部综合改革司。(报告主要撰写人之一)

(5) 民进中央2021年度参政议政提案,《关于提升中小学教师在线教育教学能力提案》,采纳。(报告主要撰写人之一)

(6) 2020.2~2020.6,教育“十四五”规划研究《十四五”时期我国教师队伍建设阶段性特征与重点任务规划研究》,师德建设子课题,撰写政策建议《师德建设分报告》。(报告撰写人之一)


主持和参与课题项目

1.纵向课题

(1) 教育部社科司, 省部级一般项目, 22JJD880010, 实验室多模态数据驱动的教师学习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2022-09 至今, 50万元, 在研, 主持分项

(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司局级重点课题, 23JS0307, 脑科学与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10 至今, 1万元, 在研, 主持

(3) 北京师范大学, 青年教师基金项目, 2022NTSS38, 教师脑科学素养现状及干预效果研究, 2022-10 至今, 10万元, 在研, 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面上项目, 32171062, 竞争情境下儿童的资源分配公平性及脑机制:基于群体互动的多角度研究, 2022-01-01 至 2025-12-31, 58万元, 在研, 主要参与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900774,社会地位对儿童基于贡献的分配公平性的影响:认知和脑机制研究,2020-01至2022-12,26万元,结项,主要参与

(6)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19JYB013,北京市中小学分享行为及同伴示范效应的追踪研究,2019-09至2022-06,8万元,结项,主要参与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71974016,如何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教师教育项目对师范生专业学习及其从教表现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2020/1-2023/12,在研,主要参与

(8)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 省部级重点项目, 20JYA001, 我国在线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2020-12 至今, 11.25万元, 在研, 参与

(9) 教育部社科司,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19JJD880002, 中国教师教育质量的基本理论研究, 2019-08 至今, 50万元, 在研, 重点参与

(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BZK010,“十四五”教育发展环境与战略目标、重点任务研究,2020-04 至 2020-12,8万元,结项,重点参与(第二)

(11) 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委托课题2022年度教育管理与 改革专项课题,22JGWT008,构建全面发展与学业发展双重评价体系研究,2022-2至2022-12,5万元, 在研, 重点参与(第二)

(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VAA210001,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方针研究,2021-11至2023-7,60万,在研, 主要参与

(13) 国家社科基金,国家一般课题,BBA200039,高校师范生具身师德学习路径建构:基于行为、心理和脑机制证据的研究,2020-09 至 2022-12,19万元,在研,参与

(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应急管理项目,L1824012,科技教育创新发展重大需求与现代化路径研究,2018-08-01至2019-12-30,20万元,结项,主要参与

(15)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15BRK011, 独生子女品格特征研究,2015-06至2018-06,20万元,结项,重点参与(第二)


2.横向课题

(1) 贵州省南明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省部级重大项目, 南明区教师教育实验区建设项目:学生全面发展与学业发展及其评价体系机制研究, 2022.11-2027.10, 50万, 在研, 主持分项


3.委托课题

(1) 2020.10-2021.1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委托课题,特岗计划跟踪调查项目,研究设计和调查工具开发。

(2) 2019.12-2021.10,教育部高教司委托课题,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与发展规划研究,负责调研工具开发、数据分析,组织撰写和修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现状及规划建议报告》。

(3) 2020.3-2020.4,国家发改委项目,教师教育创新项目: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项目方案设计及撰写《关于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的建议方案》。

(4) 2020.1-2020.9,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委托课题,疫情阶段教师在线教育教学调查,调查问卷设计,分析数据,撰写《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在线教学调查报告》《疫情防控期间校长在线教学调查报告》。

(5) 2020.4-2020.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与培训中心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农村学校线上教育教学项目,主持“中小学教师线上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10个区县31名中小学教师访谈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教师:学习成为辅导者》。


学术报告

(1) 2024/3/14,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CIES) Annual Conference (Miami • US), Formal Panel Session, Enhancing Students’ Holistic Development Through Evidence-Based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2) 2024/01/06,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学术年会,构建教师教育与神经科学交叉学科领域,助力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3) 2023/09/26,北京石景山区教师培训者能力提升项目讲座,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教师脑科学素养

(4) 2023/08/24,北京石景山区中小学教研组长“双新”领导力提升培训讲座,重塑脑-神经可塑性与学习、经验及教育

(5) 2023/06/21,北京石景山区中小学教研组长“双新”领导力提升培训讲座,洞见教与学:来自脑科学的进展与启示

(6) 2023/06/20,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023暑期学校专题报告,教师教育引入神经科学:缘起、动向及展望

(7) 2023/05/26,浙江杭州滨江教育学院职后教师培训讲座,脑科学前沿进展与教育启示

(8) 2023/04/14,重庆市中小学创新教育领导力提升项目学术报告,人工智能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师脑科学素养

(9) 2023.03.09,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化学学科教师培训项目,化学学科教与学:来自脑科学的洞见

(10) 2022/12/29,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学术年会,教师教育神经科学——一个新的学科领域

(11) 2022/07/20,朝阳区劲松第一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报告,伦理学视域下道德概念及构成

(12) 2022/06/30,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022暑期学校专题报告,教师教育引入神经科学:缘起、动向及展望

(13) 2022/05/24,安庆师范大学办学125周年教师教育学院讲座,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新领域的诞生:与教育神经科学的联姻

(14) 2022/04/25,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师学术沙龙,教师教育研究、实践与政策的新视野:来自教育神经科学的启示

(15) 2021/12/16,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青年教师论坛,教师教育质量研究:循证视角

(16) 2021/07/14,中国·天府教师教育高峰论坛,循证教师教育:通往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有效路径

(17) 2020/09/28,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互联网+教育“创新沙龙第12期,儿童美德的来源:来自代际传递和同伴影响的证据


社会服务

(1) 2021-今任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金沙教育研究院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承担学生发展测评及指导工作,组织学生全面发展调研和测评工作。

(2) 教育学部2023级学科教学专硕1班班主任,组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安全教育、学生随访沟通交流等,开展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交流、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工作。

(3)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神经科学学科建设,教师学习实验室规划与建设工作,策划并组织教师教育神经科学前沿研讨会28期,参与珠海校区未来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神经科学学科规划建设等。

(4) 职前和职后教师脑科学素养提升项目,先后为北京、杭州、重庆等各地教培/发机构开展培训近1000人次。

(5) 担任《cogent education》、《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Journal of Adolescence》等期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