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3日上午,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第十三期学术沙龙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廖伟博士进行题为“Transnationality and Teacher Educator IdentityDevelopment: A Collaborative Autoethnographic Study(跨国性与教师教育者身份建构:一项合作性自我民族志研究)”的主题演讲。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师、硕博生以及教育学部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廖伟博士进行演讲
廖伟博士的讲座以“作为教师教育者的我(们)”为主线,分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段特殊的教学经历、一项改变自我的合作研究以及一些持续的思考与行动。首先,廖伟博士介绍了他在美国密歇州立大学(MSU)攻读博士学位时教授一门叫做“人的多样性、权力以及在社会机构中的机会(Human Diversity, Power, Opportunity in Social Institutions)”的教师教育课程的特殊教学经历。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 “外国人”参与到美国的教师教育实践中,这让廖伟博士觉得很新奇,但更多的是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困惑。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段特殊的教学经历,廖伟博士与来自韩国的、在MSU教授同一门课的同事Jihea Maddamsetti(现任美国欧道明大学助理教授)于2016年至2019年期间展开了一项合作性民族志自我研究(collaborative autoethnography, CAE),该研究已于2019年5月发表在美国教师教育者协会(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主办的期刊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上。
该文章提出了一个理解和分析跨国教师教育者身份建构的理论框架,并基于两位作者历时两年所收集的合作性自我民族志研究数据,发现跨国教师教育者的跨国性(如: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持有特定的教育教学信念)在最初会为其建构起合法的、想象的、实践的专业身份带来挑战,但在若干制度性支持下(如:师徒制、集体备课、引导性反思),其跨国性特征可以被逐渐转化成专业资产(professional assets),并帮助其探索出建构起教师教育者身份的若干行动策略。这些策略包括:第一,“撬动”跨国性背后的特有教育资源建构起合法性身份。第二,想象出一种作为共同学习者(co-learners)的新身份。第三,通过营建起探究式与团结性的课堂文化来践行自己的新身份。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廖伟博士结合自己回国后参与到的两项工作,“国培计划-名师领航”项目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国际博士项目,分享了他在新的环境中如何继续努力成长为一位“合法的”、“理想的”、“实践的”教师教育者所做的思考与努力。
最后,廖伟博士呼吁更多的教师教育者通过开展自我研究来探究教师教育工作中的困惑与挑战,并共同推进教师教育者作为一个专业群体的专业化发展。
会后廖伟博士和在座的老师们就该研究所涉及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问题包括:跨国教师教育者在专业身份建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消极体验及其理解,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与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之间的潜在张力如何影响教师教育者的身份建构,以及自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和方法如何能够在个体意义建构与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之间保持一定平衡。
卢乃桂教授提问
宋萑教授提问
1. 论文链接(点击原文):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626620.2019.1604275
2. 引用该文章的建议格式(APA):
Liao, W., & Maddamsetti, J. (2019). Transnationality and teacher educator identity development: A collaborative autoethnographic study.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Online Version. Doi: https://doi.org/10.1080/01626620.2019.160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