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学术沙龙
首页» 学术交流» 教师教育学术沙龙
【学术讲座】书斋与田野——教育人类学的方法论、方法与技术
发布时间:2019-11-02     浏览量:

2019111日下午,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举行教师人类学专题学术讲座。本次活动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滕星教授进行题为“书斋与田野——教育人类学的方法论、方法与技术”的主题讲座。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桑国元教授主持,中心硕博生、访学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滕星教授演讲

滕星教授从教育人类学经典研究案例和自己此前丰富的研究经历出发,系统地诠释了教育人类学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理论范式、方法论和方法与技术。

首先,滕星教授指出教育人类学是一门用人类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教育现象、规律和意义进行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它继承了人类学研究中的三个“看家法宝”,即田野工作、民族志和理论建构。人类学家通过“田野工作”获取研究资料,撰写“民族志”记录和整理研究素材,并据此进行理论建构,形成“书斋与田野”的研究环。同时这三个“看家法宝”也构成了人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学科界限。

接着,滕星教授详细介绍了教育人类学主要的理论范式,即文化进化论、传播论学派、历史特殊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文化相对论学派、结构功能与结构主义学派、解释人类学和符号与象征人类学等八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范式。滕星教授沿着人类学理论的发展脉络详述了各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与经典主张,并结合具体研究案例阐明其在教育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


同学们认真聆听


随后,滕星教授阐述了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及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教育人类学遵循人类学研究的传统方法论,在研究中注重他者研究,从整体论和比较论两种视角对研究资料加以审视,主张研究者基于主位和客位两种视野进行主客位研究,擅长以小社会的研究反映大社会的现象与问题的个案研究。在教育人类学研究中,研究者要处理好熟悉与陌生之间的关系,注意研究者身份角色的转变;重视采取三角印证法验证资料的真实性,最大限度地获得真实;在田野过程中,要注重访谈、观察、体验与反思等具体研究技术和环节的运用。

最后,滕星教授指出,社会科学所有研究方法应用的终极目的是寻找真实,任何学科的研究方法都有利有弊,需要研究者有效合理地加以运用。

滕星教授与同学们交流


在提问环节,滕星教授回应了“研究者建立‘局内人’的研究视角所需的前期准备”和“教师作为人类学研究对象何以可能”等问题。滕星教师指出,研究者在进入田野之前要做好文献综述,力争“穷尽”已有研究,在对文献分类整理、有选择地细读精读的基础上,进行文献评述,明确研究目标;对当地的人文历史进行充分的前期了解;尽可能长时间地进行田野体验,把陌生变熟悉,从而获取更多研究资料。滕星教授认为,教师是一个文化群体,其内部也可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定义、划分;采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师群体相比其他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优越性。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学术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