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8日至29日,第四届学习共同体国际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办。本次会议由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国际联盟主办,由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承办。这是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国际联盟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学术会议,来自亚洲各地的教育研究者和学校变革专家,就“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展开研讨。
1.开幕式及主题演讲
28日上午9时,本次会议正式开幕。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桑国元副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做开幕致辞。朱部长在致辞中指出,在佐藤学教授的倡导和引领下,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国际联盟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交流学术成果、实践变革经验、深化国际合作的大平台。在这一平台上,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广大一线教师也在这样一种共同体环境中获得了更加快速的发展。
朱旭东部长致开幕辞
桑国元副教授主持开幕式
接着,朱部长为佐藤学教授颁发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聘书,并为浅井幸子副教授、北田佳子副教授、森田智幸副教授颁发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聘书。朱部长认为,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是佐藤学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双边合作的延续,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召开与佐藤学教授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
朱旭东部长为佐藤学教授团队颁发聘书
接受聘书后,佐藤学教授进行主题为“共享改革愿景,促进学校革新:以提升学习质量为目标”的开幕式演讲。在演讲中,佐藤学教授介绍了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的发展现状、发展历程、特点、三大哲学基础、三种活动策略和学习的三大基石,并着重指出学校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愿景、哲学思想和活动体系。佐藤学教授将“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定义为“学生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作为专家的教师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家长和市民共同合作学习的场所”,强调“学习共同体”应有以下三大哲学意蕴:公共性的哲学、民主主义的哲学和卓越性的哲学。佐藤学教授认为“学习共同体”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活动策略”加以建构:在教室中通过成对学习和小组学习的方式来组织协同学习;所有的教师都互相开放课堂、通过课例研究互相学习、构建“同僚性”(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同事关系);组织家长和市民直接参与到学校活动中,与其构建相互合作,学习的关系。从这三种策略可见,不仅仅是学生,教师、校长和家长都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成员与主人公。
随后,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Christine Lee教授、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东京大学秋田喜代美教授、淡江大学陈丽华教授分别进行主题演讲。Christine Lee教授从倾听、对话和共同体三者的关系切入,探讨什么是倾听、倾听的范畴是什么、如何帮助教师学会倾听,认为认真倾听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了解班级的韵律和平衡、了解社会文化和学生生活的共同体,以及寂静环境下学生的行动。陈向明教授通过“正式场景中的话语转换”和“非正式场景中的主动外展活动”的案例,探讨了如何在学校学习共同体中实现教师课程领导的问题,认为学校教研组可以通过适当地改造“国家课程改革的新观念”以适应本校情境,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激进改革的冒险性,还能为教师带入个人经验、彰显自己的专业身份、发挥课程领导力提供了空间。秋田喜代美教授以案例呈现的方式来阐述如何设计挑战性任务、如何在案例教学中进行观察的问题,认为设计挑战性任务需要校长的领导、良好的学校氛围以及同事合作,而任务质量、课堂互动及学校环境的质量是实现深度学习创新的关键。陈丽华教授从生动的学校日常活动和考试民俗带入学习共同体在台湾发展的话题,介绍了台湾近期的教育改革如何在学习共同体思潮的影响下从行为主义教学观转向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促进这一改变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教育者思想的翻转改变。
左起:Christine Lee,陈向明,秋田喜代美,陈丽华
2.CTER项目学校与专家主题演讲
28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CTER)项目学校的专家进行主题讲座,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胡艳教授担任主持人。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李大圣院长、重庆市诚善中学张天海校长、北京史家教育集团金少良老师、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颖慧院长、北京一零一中学郭涵校长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方燕萍副教授共同分享了把学习共同体方略运用到学校管理和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培养实践中的成果与感想。
左起:李大圣,金少良,张天海,方燕萍,郭涵,吴颖慧
3. 大会论坛及分会场
29日上午9点,大会论坛在主会场和三个分场依次进行,来自亚州各地的学者们聚集在此为参会者们奉上精彩的讲座。其中印度尼西亚教育大学Sumar Hendayana教授、日本琦玉大学北田佳子副教授、泰国朱拉隆功大学Siripaarn Suwanmonkha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林莘老师、日本东京大学浅井幸子副教授和日本山形大学森田智幸副教授为此次论坛做了主题演讲。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周钧教授、胡艳教授和宋萑副教授也参与了此次大会论坛并发表了演讲。
左起:Sumar Hendayana,北田佳子,Siripaarn Suwanmonkha
左起:余文森,林莘,浅井幸子,森田智幸
左起:周钧,胡艳,宋萑
4.主题演讲及闭幕式
下午3时,所有参会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进行本次论坛的闭幕式。闭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宋萑副教授主持。韩国学习共同体研究所孙于正所长和佐藤学教授进行闭幕式演讲。孙于正教授介绍了15年来韩国在学习共同体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主要包括教室环境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课例设计、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她还指出韩国学习共同体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设计与评估、课程和教学密切相关的课堂、教师如何关注学生、如何实现教师真正性的学习。
佐藤学教授则从概念和案例出发,详细介绍了学校共同体在亚洲各国及地区的发展动态,并结合亲身经历综述了学习共同体的构想起源、理论基础及实施方略,并与参会者们探讨了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四大议题,包括全球化背景下的“准进步主义”学习论陷阱、学生学习权益的保障、课程和学习的设计,以及源于问责政策的教师专业自治危机。
接着,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李琼教授做闭幕演讲。李琼教授对整个大会进行了回顾,探讨了学习的内涵及本质,并从多个视角对本次大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重点指出理解SLC的核心是协同合作学习。她认为不仅学生,教师、校长和家长都是学校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成员与“主人公”,并对学习共同体改革的实践在中国的推广提出了期许,并宣布第五届学习共同体国际会议将于2017年10月21日、22日和23日在韩国召开。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做闭幕致辞,对佐藤学教授和所有的参会者再次表示了谢意,并提出了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学习共同体联盟的构想。他还特别向参会人员介绍了由佐藤学教授指导的于莉莉博士,欢迎于博士加入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团队,并对于博士及其团队在中国进一步推动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和实践提出期许。
朱部长介绍于莉莉博士
朱旭东部长和佐藤学教授握手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