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新闻
首页» 新闻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柯政副教授到访我中心并做主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6-12-02     浏览量:

  2016年12月2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柯政副教授到访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并为中心师生、访问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做了题为“课程改革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讲座。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李琼教授和叶菊艳博士共同主持。 

  柯老师首先分享了他从博士阶段开始做研究的心得,认为他更倾向于在传统研究领域内做出突破贡献,而不是开创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且强调学术人才要能回应现实问题。因此,柯老师的讲座从三个比较经典的问题出发:1.教师与课程是什么关系?2.如何在新课程下更好地发展教师?3.在线课程对教师有何影响? 




  在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方面,柯老师认为课程都隐含了对教师怎么教的期待和对教师能力的不同要求,因此着重讨论了“课程要给教师多大空间”的问题。柯老师认为,传统的课程其实给予教师的空间非常有限,存在一种“防教师”(teacher-proof)的特点,不利于能力好的教师创生课程,但同时对能力不足的教师来说也算是一种支持。问题的关键在于,课程改革无法适应所有教师的能力,因此改革后总会有一部分教师更能胜任,而另一部分教师无所适从。柯老师通过对某市八年中考数据的分析发现,新课程改革后农村学生获得高分的机会明显下降,而这可能跟农村教师相比城市教师更难适应新课改有关。 




  新课改对城乡教育公平影响的问题牵引出了如何发展教师的问题。柯老师认为,新课改最大的改变就是让教师从“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但核心的课程素养还是一样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方面来看。柯老师举了很多指导名师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教师课程素养的核心内涵:在课程目标上回答“学生学了会怎么样”,在课程内容上回答“我可以不用这个内容来教吗”,在课程实施上回答“怎么更好地设计梯子”,在课程评价上回答“我怎么知道学生学会了”。柯老师强调,大部分一线教师直接关注教学环节而忽视了目标和评价的反思,需要综合四大要素来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 

  对于时下热议的慕课,柯老师依旧强调回归教育,用课程的思维来分析课程。柯老师认为,慕课潜在的假设是要“去教师”,将教师的作用降到最低并整合到学习内容里去。然而教师的角色从来都不是知识传递,而是激发、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慕课只是改进版的教材,而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运用这种教材更好地进行教学。 

  讲座之后,听众们也积极提出问题向柯老师请教,问题包括:上海教改校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情况、慕课背景下如何培养小学教师、美术学科课改怎么做更好、课程改革为何在一线总是不受拥护、国家课改背景下是否能够地方赋权、课改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影响为何等等,进一步扩充了本次讲座交流的内容。最后,李琼教授向柯老师赠送海报和纪念品,并与参与讲座的部分老师们一起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