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新闻
首页» 新闻
香港教育大学政策与领导学系教授赵志成来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2018-03-06     浏览量:

2018年3月6日,来自香港教育大学政策与领导学系教授赵志成来访我中心进行主题为《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学校改进的目标策略与行动》的专题讲座和主题研讨。本次讲座和研讨由卢乃桂教授主持。 
卢乃桂教授主持专题讲座 
主要内容如下: 
3月6日上午,赵志成教授的讲座围绕着香港的教育制度及教师发展的基础认识;

 

学校改进的理论与实践;香港学校改进的目标、策略、行动;总结及反思四个部分开展。


赵志成教授讲座


首先,赵教授对香港地区中、小学校构成、类别,学校班级规模,小升初方式,中、小学教师职级架构,学校行政架构等中、小学教育基本情况进行了梳理。其中赵教授特别提到两点,一是在香港地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会按照校内的成绩被分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三个等级,小升初派位会根据学生所属组别意愿等进行分配,第一组的学生将会得到优先的处理,第三组的学生则最后处理。这样的升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这样的制度和在制度之下产生的教育文化也成为学校改进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重要影响因子。二是对相对标准化的学校行政架构以及教师职级和薪酬架构对学校的改进工作的推进和目标实现的思考。 
其次,在理论和实践部分,赵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学校改进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专家的研究经验并对香港学校改进历程做了四个阶段的划分。第一阶段开始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主要特点表现为学校改进的行动聚焦在机构的改变和学校自身的评估,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第二阶段开始于90年代,学校改进开始于学校效能的结合。第三阶段开始于90年代中后期,学校改进越来越着眼于学生的学业成就、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学校文化的重要性。目前学校改进进入第四阶段,在这一阶段校际间的网络与合作已经成为学校改进的中心议题。在这个部分,赵教授对在现阶段如何进行学校改进和教师培育的问题同大家进行了几个方面的经验分享。一是专家要到前线去,对学校做校本和持续的抵垒式的支持。二是成立一支全职专业的支持团队。三是在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经验以及评价概念的发展下所形成的大齿轮——整体改革项目与小齿轮——行动计划相互带动的学校改进运行机制。 
在第三部分,赵教授为我们分享了香港学校改进计划的理念与信念,支持范围、支持模式和支持流程。这里特别提到由借调教师、学校发展主任等组成的多元组合的专业支持团队,对学校进行点、线、面的支援,帮助学校从个人的发展到科组团队的发展最后实现建立学校自我完善机制的学校改进目标。 
最后,赵教授对二十多年来的学校改进实践进行了经验的总结和反思,经验包括:支援团队与学校建立稳固的“三信”关系;照顾学校差异,结合教育现实,不能忽略学校以“考好试”、“读好书“为教学目标的显示;支持模式的多元性、密集性和焦点式;本土化外来经验。反思问题包括:专业支持团队如何传承和延续;整全理念和焦点式支持如何协调;学校改进模式如何建立;政府、大学和学校三方的合作关系如何协调。 
在讲座结束后,赵教授对学生和老师们的问题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靳伟现场提问



卢乃桂教授向赵志成教授赠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纪念品

 
3月6日下午,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发展部主任侯淑晶、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校长贾素艳、访问学者董秋瑾、清河中学校长彭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项目负责人刘静、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卢立涛一同参与了研讨。研讨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开展。 

 


刘静老师提问 

 

赵志成教授回应提问者问题 

一、        学校改进计划专家团队是如何组建和管理的? 
教师发展中心侯主任以及其他几位有着丰富学校改进、教师培训经验的老师认为团队建设是直接影响学校改进过程和效果的关键因素,香港地区专家团队的组建和管理机制值得我们了解和借鉴。 
赵教授回应道香港地区学校改进计划本身的吸引力是组建优质团队的关键,有些优秀的教师、校长、政府工作人员参与到项目中来2-3年后基本都可以实现职位上的晋升。此外,还通过提高薪资水平的方式引进优秀人才,比如借调教师的薪资能够实现近六倍的增长。专家团队主要由学校校长、教师、大学教授等人员构成,形成以学校发展主任为主导等专业支持团队,平均每位学校发展主任负责3-4所的学校改进工作,学校发展主任实行周例会制度,在例会中汇报工作进展,研讨问题。 
二、        在学校改进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参与教师的内生力量,增强教师们的带入感? 
石油附小贾校长和清河中学彭校长共同提到教师工学矛盾的问题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难以避免,如何带动教师全情投入到项目中来是长期以来面对的问题。 
赵教授针对这个问题回应道,在学校改进工作中,学校的高层领导和参与教师的意见同等重要,研究问题需要从参与者中来,比如,让老师们排列他们面对问题的优先顺序,从他们的声音中切入项目计划,给他们自主思考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逐渐让他们获得主人公意识,在繁重得工作中也能获得专业成长得幸福感。但是在香港的实践当中也会出现失败的实践。 
此外,研讨会还围绕着如何实现专家和项目的精准匹配;大学教授的理论研究如何在学校改进工作中落地;线上线下沟通机制如何有效的结合等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探讨。

 


朱旭东部长、赵志成教授、卢乃桂教授和全体参与教师合影